3月4日,是首個“促進可持續發展—世界工程日”。業內人士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這一國際日既是要彰顯工程師對當今世界的貢獻,更是期望“世界工程日”推動工程解決全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據了解,世界工程日的設立旨在彰顯工程師和工程技術對當今世界的貢獻,提升公眾對工程技術改善人類生活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重要作用的認知。
“縱觀世界近代史,任何國家的強盛都與工業化緊密相關,成功的工業化都是與成功的工程發展分不開的。中國有悠久的工程傳統,都江堰、大運河等都是我國古代工程的輝煌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程領域更是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中國科協榮譽委員、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龔克是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成立50多年來出任主席的第一個中國人,亦是設立“世界工程日”的重要提議者和推動者。
龔克表示:“‘世界工程日’的意義在于促成兩股推動力,一方面推動全社會認識工程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作用,全方位支持工程發展尤其是工程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推動工程界增強責任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努力推動工程自身轉型發展,這兩股力量合在一起來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程界在推動工程全球化的路上已經做了多年的努力。2016年,中國科協代表中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實現了工程專業本科教育的國際互認。中國科協和中國工程院亦是“世界工程日”的重要推動者。“中國科協還將繼續聯合有關部門致力于工程師資格的國際互認,幫助我國工程師‘走出去’在海外執業,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中國科協國際聯絡部部長劉陽介紹說。
龔克認為,當下工程發展尚有很多困難與不足,突出表現為: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知識和能力不足,尚未形成相應的“通識”;多學科跨領域合作的意識、知識和能力不足,尚未擺脫專業壁壘和禁錮;有效運用信息技術的知識、能力不足,不能很好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需要;工程技術倫理的教育、規范和管理亟待加強。“這些問題不只困擾中國,也存在于全球工程領域。”
盡管多年推進拓寬專業和學科,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工程專業與學科劃分最細的國家。在當前全球化不可逆轉、跨界融合已成大勢,新技術、新學科頻出,特別是信息化席卷全球的態勢下,如何突破專業學科和行業的壁壘,成為中國工程能力提升面臨的突出問題。
龔克強調,工程直接影響生活和環境,工程師的工程實踐對于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工程師不僅要具備科技專業知識,還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
中國科協指出,實踐證明,中國有能力成為世界工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這與我國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和工程師人才隊伍建設是分不開的。當前我國每年工學類普通本科畢業生超過140萬人,工程師紅利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初以來,中國正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工程技術界和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積極投身抗擊疫情的各條戰線,主動向疫區伸出援助之手。
中國科協、中國工程院、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聯合表示,以慶祝首個世界工程日為契機,中國將繼續加強與國際工程界的有效溝通,更加重視培養工程人才,共同致力于提升工程師能力,促進工程師的自由流動。同時,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尊重工程師,激勵更多人才投身工程實踐,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為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歡迎轉載分享,轉載注明挖掘機加長臂、拆樓機加長臂、抓木器、快換接頭、松土器專業
官方網站地址http://www.7606m.com非常感謝!
微信二維碼 |
微博二維碼 |
